认识我的前妻是在2008年的时候,那时候,我和朋友开了一家技术咨询公司。后来,有一家做积分之类的网站找到我们,说他们的系统稳定性太差,问我们能不能解决。当时那家公司离我家比较近,就由我主力负责。 那家公司人不少,不过做技术的只有几个人,跟我接洽的主要就是我前妻和另外一个小伙子。谈了一段时间的方案,后来,我开始介入他们的开发流程,当时我前妻负责的内容最多,所以跟她打交道很多。 [详细]
面对公司最高管理层做汇报,如果汇报人表现得很糟,那么与其相连的事情也都会变得岌岌可危:一个很有价值的项目计划可能不会被批准,如日中天的职业生涯会瞬间脱轨,还有高管们的宝贵时间被白白浪费。 一场糟糕的会议汇报所耗费的生产力成本是可以被换算成金钱的——很多的金钱。我们这里有一家年总收入40亿美元的中型公司,我们来计算公司5位最高领导者(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首席技术官、首席市场官)一同出席一场为时1小时的会议的成本,结果是惊人的。他们的工资、奖金、股票期权以及其他福利,都可以从美国证监会的公共档案中查询到。我们的计算显示,让这5位首席高管一同参加一场决策会,股东们为此付出的成本将大于3万美元一小时!假设这5个人每周最少要开两次这样的会议,每次会议一个小时,那么一年耗费的成本则为6万美元/周×52周=312万美元/年! 更糟糕的是,据首席执行官们所说,他们所参加的会议的平均失败率高达67%。 [详细]
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要做出决定一样,做出决策也是每位高管关键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我们对于这种潜意识过程知之甚少,我们的决策(尤其是那些非常重要的决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的。本书试图彻底揭开那些不容置疑的且影响我们推理能力的谬见和曲解,提高我们对众多很容易中招的陷阱的警觉和认识。作者通过本书深刻挖掘了决策背后的秘密。 我们都很熟悉这样一种倾向:我们立足于维持现状或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或者做出选择来为自己过去的选择辩护,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因为我们很难承认自己也许错了,而且也不会承认是自己让记忆中的事件 [详细]
成功的秘诀在于:你不一定比别人更聪明、更好看、更善于和人打交道,或者更走运,只要专注于——真正地专注于——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获得的方式即可。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不太确定自己这辈子想要什么。每个人都想要成功,而且非常渴望,但如果问他们,目标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设定这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大部分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了。 平庸之辈几乎都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归于平庸。人们偶尔会发现有些人不一定比别人更聪明,但是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到哪里去。这些人才是未来的人生赢家。 [详细]
所谓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 哲人:具体从哪里开始好呢?当教育、指导、帮助都以“自立”为目标的时候,其入口在哪里呢?这一点的确令人苦恼。但是,这里也有明确的方针。 青年:愿闻其详。 哲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 青年:尊重? 哲人:是的。教育的入口唯此无他。 青年:这又是一个令人意外的答案!也就是“尊重父母”“尊重教师”“尊重上司”之类吗? 哲人:不是。比如在班级里,首先“你”要对孩子们心怀尊重。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详细]
时隔三年再次拜访,哲人的书斋与那时几乎没什么两样。一直使用着的书桌上尚未完成的书稿厚厚地摞着。或许是怕被风吹乱吧,书稿上面压了一支带有金色镂花的古色古香的钢笔。一切都令青年充满眷恋,他甚至感觉这里简直就像是自己的房间。那本书自己也有,那本书上周才刚刚读完……眯眼看着满墙书架的青年深深吸了一口气。绝不可以留恋此地。我必须迈出去。他暗暗地下着决心。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青年:直到决定今天再次登门拜访,也就是下定抛弃阿德勒思想这一决心之前,我真是相当苦恼。那种苦恼实在是超出你的想象。因为阿德勒思想是如此充满魅力。但事实是我自己也真是满腹疑问。这种疑问与“阿德勒心理学”这一名称本身直接相关。 [详细]
就在来美国的几天前,我在公司附近吃饭,无意中看到餐厅电视机里播《新闻联播》,他们做了一个专题叫《中关村的21岁现象》。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数据统计,说中关村科技公司的从业者平均年龄是33 岁,46% 的从业者在29 岁以下,现在甚至有大批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只有21岁左右,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年轻。有人大胆推断说中国的乔布斯、马斯克会从这代人中产生。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创业氛围的愈加浓厚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得到的。我有一个很好的创业者朋友,叫李天放,估计比你们大不了几岁,他之前也在硅谷供职和创业,后来觉得国内的机会更大,于是就在2012年的时候回国。到现在差不多花了两年时间,他的团队做了一个移动应用叫“课程格子”,现在成了最受中国大学生欢迎的校园应用。 [详细]
依赖性生于自然,而责任感是一定通过学习培养的。我们大多数的工作不用自己承担责任。我们生来就习惯依赖、遵从权力而长大。遇到含糊不明的指示,就会陷入自我怀疑。询问领导的决定就如同呼吸一样自然。很明显团体比领导更加知道如何系统性地工作,但是,鲜有人知道他们掌握的信息有多重要。他们只要相互交流便能了解事情全貌。 一家船运公司邀请丹麦社会科学家贡纳·霍尔特为顶尖邮轮设计新型的工作系统。其目标是压力更小、事故更少、士气却更高。贡纳在海边住了几个星期来取得全体员工的信任,取得信任之后,员工坚决要求他给他们设计。而他却说会协助大家将设计创造出来。“谁?”他问道,“谁来对这艘船负责?”(马德森和威力特) [详细]
最近的调查发现: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自己是“经常害羞”的人(Carducci&Zimbardo,1995)。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害羞是一种令人不快的状态,与它所带来的积极效果相比,它对人格和社会后果具有更多的负面影响。另外一群学生说他们有“情境性害羞”,而不是大部分学生所具有的“气质性的害羞”。他们认为:如果他们在一定情境,比如:新奇、窘迫、社会压力下(如看不到前途、单独被拒绝或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舞台给大家表演),“好像”会感到害羞。研究者对成年人的害羞进行调查,却惊奇地发现,那些“不害羞”的人在美国和其他受调查的国家中非常少(Zimbardo,1991)。 [详细]
夜晚,将探照灯的光打到人的脸上,人们的瞳孔便会迅速收缩,而如果将光源切断,人的瞳孔又会重新放大。在气氛和谐的室内,若是突然有东西掉落到地上发出巨响,那么,屋内的每个人都会受到惊吓而左右张望。又或者室内有难闻的气味,屋里的人也会捂着鼻子出去透气。将室温升高,里面的人就会出汗并脱掉上衣,但将室温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温度线下,里面的人又会做出哆嗦、相互拥抱取暖等反应。 [详细]
编辑:石兰
电话:(010)81025346
邮箱:shilan@ce.cn